血吸虫肝病怎么治疗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日本血吸虫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寄生虫,可导致血吸虫性肝病。
血吸虫会寄生在人体的门静脉系统,诱发体液免疫反应,造成免疫功能紊乱,从而导致血吸虫性肝病。
在临床上,血吸虫性肝病可分为4个时期,包括侵袭期、急性期、慢性期和晚期。进入晚期后,患者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,发生肝硬化,严重时会死亡。那么血吸虫肝病怎么治疗呢?
血吸虫肝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?
1、病因治疗。血吸虫性肝病是由日本吸血虫引起的,要用吡喹酮来治疗,这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,能够使虫体死亡。
患者口服吡喹酮后,肝与门脉系的药物浓度最高,使得寄生虫持续痉挛和麻痹,最终死亡。
这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头晕、眩晕、出汗、腹痛、皮疹等,部分患者会出现室性或房性早搏,需要引起重视。近年来,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于寄生虫的抵抗作用也越来越明确,蒿甲醚是首选的药物。
2、抗纤维化治疗。血吸虫性肝病进展较快,患者到了晚期会出现肝纤维化、肝硬化等现象,需要接受抗纤维化治疗。
抗纤维化药物主要有桃仁提取物、秋水仙碱等。如果患者出现腹水,可以使用双氢克尿噻、安体舒通等药物。患者也可以选择具有健脾补肾作用的中药。如果利尿效果并不明显,可以注射多巴胺。对于顽固性腹水,可以做浓缩回输术。
血吸虫性肝病属于地区性疾病,多发生于沿海地区。这种病的危害性非常大,病情进展很快,患者会出现头痛、发热、畏寒、出汗、全身乏力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在急性发作期,要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。
儿童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救治,会出现发育障碍,甚至成为侏儒。